109–2 醫師國考一階心得

李耕銘
10 min readJul 31, 2020

--

前言&個人背景

終於考完了醫學生涯的第一個國考,最後結果:申覆前醫學一66、醫學二62,128分低空飛過安全下庄。

系上的通過率一般而言都會落在85%~90%中間,而我一直以來都不是認真的醫學生,腦袋也不比系上同學聰明,進了醫學系後才深刻了解到比你聰明又比你認真的人怎麼這麼多.....,系上成績也拿過黑卷:140/152......

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直屬學姊告訴我不要緊張,系上通過率近90%的時候的OS:「靠,我就系上成績那後10%的阿。」,聽完直屬學姊的安慰後反而更緊張了.....

值得一提的是雖然通過率”乍看”之下很高,但是這是一堆菁英跟考試怪物考出來的成績,畢竟只要拿到60%的分數就可以及格,相比之下醫學系的入學門檻反而比國考更難。

所以平心而論,對於一般醫學生而言這個考試難度不難(畢竟入學時已經篩選過一次,強度比國考高),也因此常看到一堆同學考前在那邊焦慮,結果考出來16x的事情發生......但對於後段的醫學生(像我)或是歸國學人(波波),這考試還是得花一點時間準備,千萬別輕信甚麼30天就可以輕鬆考過這種事情。

科目分析

醫學一:

解剖 31 分
胚胎 5分
組織 10 分
生理 27 分
生化 27 分

醫學二:

微免(細菌、病毒、免疫) 28 分
寄生蟲 7分
公衛 15 分
藥理 25 分
病理 25 分

病理、胚胎一般而言都會直接放棄,因為內容與考點太多,難以掌握出題方向,如果要花時間讀完這兩科(30分),恐怕至少要多出完整兩周的準備時間,乍看起來不多,但通常能夠全心準備國考的時間只有一個月,等於如果要認真準備這兩科的話就會佔去一半的時間,完全沒有效益可言......,加上考的時候剛上完一年的病理學,台大病理的教學普遍都被認為還不錯,所以多數人都是憑藉著大四病理的印象直接上場(但我腦袋空空啥都不記得.....只能上去1/4猜猜樂)。

至於公衛的部分......一直以來難度都是兩極化,就是簡單的題目不需要讀書就可以作答,難的題目就算你看完書大概也選不太出來,比方說這次出的兩題:

這兩題的難度完美詮釋了公衛難度的M型化(答案是A、B),49題靠常識就可以作答,50題......我想就算也讀到考場也是猜猜樂。

在放棄了胚胎(5分)、病理(25分)、公衛(5~10分)後,大概只有55分的容錯率,也就是剩下的題目必須拿到65%以上,所以除了這三科外,再放棄任何一科,除非本身就是學霸或是對其它科非常有把握,否則都會非常危險。

準備歷程

考試前學姊告訴我.....暑假前看完趙俊彥就好,其他的都不會太多。但我因為拖延症的關係到暑假前只看完了前面5集,也因為這樣再前30天中又花了4~5天把剩下的影片看完,也因此直接壓縮到後面寫考古的時間。

平均一本FC我大概會需要三~四天的時間啃完,也就是細菌病毒、免疫寄蟲、生化、生理、藥理六本共花了18天、公衛流病花了1天,再扣掉系上的臨床技能課程3天、解剖6天,完整一刷完大概離考試僅剩4天,於是在考前一到兩周剛開始念神經解剖學跟藥理學時真的超級焦慮,因為那時候前測還只有110出頭,而那時的我神解跟藥理學幾乎甚麼都不記得.......

順帶一提,之前看前輩的心得得到一個大略的值:一天至少要念100頁FC,否則會來不及。實際念起來也差不多,除了生化那幾個Cycle比較難啃外都可以以一天100頁來安排讀書計畫。

其實最後一周時有想要放棄神經解剖學與藥理學,但問過學姊後,她強烈不建議放棄,因為再放棄任何一科要過的機會就很渺茫,最後還是硬著頭皮念完,也幸虧最後一周好基友有來我租屋處一起背藥理口訣8.0,才把最後的漏洞─藥理學補上

各科分析

解剖

因為時間的關係沒有畫圖,前期搭配皮卡超看影片,後期基友傳給我國防醫賴奕翔學長的筆記後我就直接看筆記了,裏頭版權沒有翻印不究的精神實在讓人動容QQ

解剖其實沒甚麼好說的,就只有趙俊彥,雖然我也有買解剖FC,但最後沒讀/來不及讀,而且FC的編排我覺得不太好吸收,不如搭配趙俊彥的簡圖+說明,另外我也會搭配Atlas這個App看實際位置,畢竟簡圖看完距離真實狀況還是有點差距。

雖然有人說今年解剖跟趙俊彥差距有點大,但我認為除了趙俊彥,還能念甚麼呢?

另外不可否認的是考古題的重要,我記得近兩三年考了哪條神經從腰大肌穿出,說穿了就是考大三解剖那七條從Lumbar plexus延伸出的神經的相對位置(下圖),但這部分老趙沒有講QQ

而今年又考了一題,同樣考的是Lumbar plexus延伸出的神經的相對位置,但這次考的是穿過外側弓狀韌帶下的那條,所以除了寫考古外,確實複習每一題的考點也會有幫助(畢竟每個老師習慣出的或熟悉的範圍不會差太多)

組織胚胎

只看完趙俊彥就上了,胚胎完全放推....,內容與考點太多,卻只有5分直接果斷放棄。不過生殖跟咽弓發育那邊可以看看,算是出題率最高的。

生理

相較於大三的生理地獄,國考的生理相對好拿分,而且是少見的偏向理解的科目,建議可以早點開始念,教材部分大家都推英文的BRS,但我來不及+不求甚解,所以以FC為主,但整體而言有基本的概念,要在27分中拿到22+分不難。

生化

我覺得生化超難......,如果看其他學長姐的心得,可以發現生化對於許多人來說是"半放棄"的一科,因為近幾年考得真的越來越細(如下),要拿分的話幾乎每個步驟的結構式跟酵素名稱都要背,CP值真的太低。

後來才理解到所謂的半放棄大概指的是:基本的檸檬酸、醣解、胺基酸反應念完、知道它在生化反應中的意義、位置,還有維生素跟轉譯、轉錄過程的抓一抓,其他的如果考出來就用猜的XD。

另外我覺得FC生化寫得沒有很好,可以搭配合計的生化小綠本讀,還有USMLE下面這張圖畫的超棒的,這張圖背完大概可以拿到60%+的分數了(雖然還是沒有辦法回答上面那題......)。

細菌病毒

背表格,超出表格的就直接放棄,今年的細菌病毒出的還好,但前幾年真的出的有點難,但根據八二法則,老樣子FC上面有的就背,沒有的就直接放棄......,因為FC是考古導向的學習,所以裏頭還是會缺很多重要的資料,也因此認真的人會看簡明微生物,但我沒看XD

考前有同學好心畫了細菌的心智圖,整體而言覺得還不錯用,可以快速複習。

寄生蟲

背表格,超出表格的部分就直接放棄,但在寫考古題的時候建議把考古題有出過但沒在表格上的都騰上去,之後就只念表格會相當的省時間。另外覺得國考的寄生蟲出的很臨床,不會像以前一樣考甚麼卵囊三小的這麼刁鑽,常考的像是游泳會得福氏阿米巴、隱形眼鏡有棘阿米巴這種題目一定要把握,如果有把表格念完的話基本分一定拿的到,超出表格的我都直接放棄。

喔對,黴菌我也直接放棄了。

免疫

靠FC,FC的免疫其實寫的還不賴,但免疫這種東西難的可以出的很細,像是B cell的成長歷程甚麼細節的我就直接放棄XD,有時間的話可以去小美免疫學,趁機把免疫的基礎底子打好。

生統

考點其實很少,考題也不多,把幾個指標的意義弄懂、幾個Test的方法搞清楚應用場合,特別是母數過少、前後測、類別或連續變項適用的方法就可以拿分。

公衛

放棄,難以準備,雖然有參考書目,但公衛有時候考起來像在考以前的公民與道德,念過也不會背的那種,印象中之前有一年還考了醫療支出佔台灣GDP的幾%......(答案6.2%)

藥理學

在大四區段考的時候,就有發現藥理非常的考古,等到準備國考時才發現,原來藥理學考古的那些題目其實就是國考的重點,這才發現藥理學老師的苦心QQ

藥理表格有一份叫做:藥理全無寄蟲用藥,一樣看表格讀FC,再把考古有出現過但FC沒有的藥物騰上去,但要命的是那份表格有37頁A4......,所以請搭配藥理口訣8.0服用,我自己是花了3個半天才把裏頭的六成內容記下來。不得不說藥理的基本分很好拿,像下面這題有背到就直接拿分連想都不用想,但考新藥的話我就放棄了....

病理學

放棄啦,念不完......在只念30天的狀況下要去抓病理學真的有點強人所難,大部分人都是靠著大四對於病理學的記憶就直接上,我大概25分裏頭只拿了10分上下,但還是有那種鬼神可以靠之前的累積怒拿21分.....

如果可以重來

如果可以從頭再來準備一次的話,我想我會做這些:

  1. 學期間就拿著FC藥理開始背
    藥理學是大四的課程,因為大四共有約10次區段考,以FC約350頁的內容來看,每次區段考大概只有FC 30~50頁的內容不等,也因此如果依照區段考的進度搭配FC來看的話,每次區段只需要花兩三個小時的時間就可以把該次區段考的FC看完,其實Loading並不大,但卻可以在日後省下大把的時間。
  2. 暑假前就把趙俊彥影片15集完整看完
    趙俊彥影片一集約4小時,一般都會開1.5~2.0倍速看完,但加上作筆記跟消化的時間大概也要1:1的時間,也因此把趙俊彥的影片從頭到尾看完需要60個小時,至少需要6個整天,而且這還只是一刷完,通常一刷看完影片甚麼都不會記得......,也因此趙俊彥影片是整個準備國考的速率決定步驟,如果有在暑假前完整看完影片的話,那個可以省下六天的時間,別小看這六天,這六天可以讓你刷完六年分的考古了!
    當然可以選擇直接看前人的筆記,但麻煩在於如果直接看前人的筆記,很多筆記上的細節是看不懂的。
  3. 找人一起讀
    可以在念的時候彼此抽考、督促細節,而且互相猜題,也不會有唸到一半開始打混摸魚的問題,相較於自己獨自奮戰,找個跟自己程度相近的人一起努力是還蠻推薦的作法。
  4. 多寫幾屆歷屆
    卡在趙俊彥影片花了4天......最後來不及寫考古,寫的時候發現其實近十年的題目還是有極高的參考價值,強烈建議有時間的話直接把近十年的考題完整寫完+檢討完一次,可以幫你在考前幾天在茫茫大海中找到還值得加強的部分。

結語

多次速讀>>>單次精讀

對於記憶性的科目,同樣的時間內如果讀書策略是速讀三次VS精讀一次的話,速讀三次最後記下來的內容會多於精讀一次,原理不外乎於重複刺激NMDA以達到長期記憶,也因為國考的量太多,幾乎不可能靠海馬迴中的短期記憶就去考試,一般而言至少要三刷以上才會去考試會比較穩定。

八二法則

對於大部分人而言的目標應該是通過即可,也就是想辦法最有效率的從200題中拿到120題的分數,我覺得趙俊彥的前言寫得很好,除了80%的考試題目從20%的內容裡出外,也可以用20%的時間吸納並準備考試,再利用其餘80%的時間追求人生中的其他東西。

但即便已經是去蕪存菁了,趙俊彥這本解剖學的內容還是有夠多......

過與不過之間

今年系上的通過率我猜大概85%+,儘管如此每年還是會有10%~20%的人沒過,但相比學測指考或是二階國考,一階醫師國考是個即使失敗也不太會delay到人生的考試,所以即便沒過也不至於對人生產生太多影響,只是早過與晚過的差別罷了,祝福大家都能順利通過!

--

--

李耕銘
李耕銘

No responses yet